編者按:為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昆明市文史研究館與掌上春城聯(lián)合策劃推出“少年說·云嶺魂”口述史系列報道,邀請《少年戰(zhàn)士》課題組成員講述云南早期共產(chǎn)黨人的革命事跡,傾聽奮斗之聲,感悟埋藏心扉的紅色記憶,讓奮斗精神代代傳承,向奮斗征程鏗鏘邁步。
講述人:昆明市文史研究館館員、《少年戰(zhàn)士》編委會副主任、執(zhí)行主編王曉潔
“有一種友誼叫生死相隨,有一種才情叫琴瑟相伴。云南早期共產(chǎn)黨員聶耳與張?zhí)焯摚褪沁@樣的友誼和才情?!比涨埃ッ魇形氖费芯筐^館員、《少年戰(zhàn)士》編委會副主任、執(zhí)行主編王曉潔,在接受掌上春城獨家專訪時,這樣感嘆昆明兩大才子——聶耳和張?zhí)焯摰母锩颜x。
聶耳與張?zhí)焯摱汲錾诶ッ鳌B櫠?912年生在昆明城里的甬道街73號。他在昆明讀完初小和高小,考入云南第一聯(lián)合中學,1927年又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。在省立師范期間,聶耳參加了由共青團云南省委秘密成立的讀書會,開始接觸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《共產(chǎn)主義ABC》《中國青年》《階級斗爭》等革命書刊,形成了他的革命人生觀。1928年秋,聶耳秘密加入了共青團。共青團云南省委書記李國柱曾親自找他談話,鼓勵他革命到底的決心和斗志。張?zhí)焯撛麖堹Q,1911年12月8日生在昆明城郊的呈貢龍街,祖上是書香門第,家境殷實。張?zhí)焯撎熨Y聰慧,14歲就考入有革命傳統(tǒng)的云南省立一中。此時,留校做圖書管理員的李國柱在省立一中秘密組建了“云南青年努力會”,張?zhí)焯摫晃杖霑_始受到革命思想。張?zhí)焯撍枷牖钴S,積極參加革命活動,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團。1928年,張?zhí)焯摽既霒|陸大學預科八班。在校期間,他參加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“互濟會”。而這一年,在省立一師讀書的聶耳在朋友郭輝南的介紹下,也參加了“互濟會”。1928年,聶耳和張?zhí)焯?,昆明兩大才子,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相遇,成了最親密的戰(zhàn)友。聶耳在省立一師讀書時組建了一支小樂隊,張?zhí)焯摼脱埪櫠綄W校演出。他們一同演出,一同聊天,一同游玩。當時聶耳正與女友袁春暉熱戀,張?zhí)焯摓樗麄儗懥艘黄}名《玫瑰田畔》的散文,發(fā)表在云南《民國日報》上, 贊揚了聶耳與袁春暉敢于開自由戀愛風氣的勇氣,稱“在封建的昆明,這是羅曼斯的奇跡”。1929年7月11日,昆明城發(fā)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昆明北門街火藥大爆炸慘案。聶耳和張?zhí)焯撘坏婪e極參加“互濟會”的救援賑災和抗議活動。他們的行蹤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,二人都上了當局的黑名單。為了躲避追捕,1930年,聶耳與張?zhí)焯摲謩e離開昆明先后到了上海。聶耳到上海后,加入了中國反帝大同盟。1931年,他考入明月歌劇社作小提琴手,從此走上音樂創(chuàng)作的道路。1932年4月, 聶耳認識了左翼劇作家兼詩人田漢,與左翼文藝界建立起聯(lián)系,堅定了從事革命音樂的決心。1933年,在田漢介紹下,聶耳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 成為“中國左翼戲劇家聯(lián)盟音樂小組”的主要成員,用歌劇、話劇和電影譜寫了一批激發(fā)民眾抗日救亡的歌曲。為此,聶耳再次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名單。1935年4月,聶耳完成了《義勇軍進行曲》的創(chuàng)作,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先赴日本再去蘇聯(lián)。張?zhí)焯摰缴虾:螅尤肓俗笠碜骷衣?lián)盟,開始用論文、散文、新詩、小說等各種形式進行文藝創(chuàng)作。1933年,他加入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在上海期間,張?zhí)焯撊硇牡赝度搿惰F輪》的創(chuàng)作,兩年中三易其稿, 終于完成了這部47萬字的長篇小說?!惰F輪》深刻揭露了軍閥統(tǒng)治下舊中國農(nóng)村社會的黑暗。郭沫若為書作序,《東流》叢刊作了連載,引起國民黨當局注意。1935年3月,為逃避國民黨當局的追捕,黨組織安排張?zhí)焯撾x開上海到了日本,在東京早稻田大學就讀社會系。聶耳與張?zhí)焯撛谏虾r就經(jīng)常會面,1935年兩人先后到了日本更是親密無間。據(jù)聶耳的三哥聶敘倫回憶,1935年4月18日,聶耳到東京后,“一下火車,就乘汽車直奔天虛的住所(神田區(qū)神保町2-12-2 號),他們同住在一起,暢敘了別情,交談了對祖國革命事業(yè)美好前景的看法,一同游覽了東京的名勝古跡”(《悲痛的回憶》)。7月9日,聶耳應友人之約到藤澤度假,7月17日,聶耳在藤澤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遇難。張?zhí)焯撀犅勜模慈f分,趕赴聶耳遇難現(xiàn)場料理后事。經(jīng)歷一番交涉與磨難,聶耳的遺體才得以火化。張?zhí)焯搸е櫠墓腔一氐綎|京,與同住的留學生召開了一個小型追悼會。張?zhí)焯摵磳懴?萬字的《憶聶耳》,文中贊美聶耳:“獨當一面的一代藝人,聶耳是當之無愧!”1936年初,張?zhí)焯摪崖櫠墓腔?、小提琴、日記、衣服等遺物護送回上海,由聶耳的三哥聶敘倫帶回昆明,安葬在聶耳生前最鐘愛的昆明西山。隨后張?zhí)焯摫几把影病?/uni-text>1938年,黨中央派張?zhí)焯摰热诉M入國民革命軍第60軍,張?zhí)焯撨M入60軍后,一手拿槍一手拿筆,創(chuàng)辦了中國第一張油印軍報《抗日軍人》。在60軍秘密中共支部領導下,張?zhí)焯撆c共產(chǎn)黨員張子齋、60軍政訓部主任張永和一同,鼓舞滇軍官兵的抗戰(zhàn)信心。1939年張?zhí)焯撌芙M織指派離開部隊回到昆明,前往緬甸仰光任華僑報刊編輯。在緬甸短短的一年中,他帶病撰寫社論、隨筆百余篇,并完成了10余萬字的中篇小說《五月的麥浪》。因肺病加重,他回到昆明養(yǎng)病。1941年8月10日,張?zhí)焯撛诶ッ鞑∈?,時年不足30歲。張沖將軍親自為張?zhí)焯撨x擇墓地,特地將他安葬在西山聶耳墓一側(cè)。聶耳與張?zhí)焯?,兩位親密戰(zhàn)友,永遠相伴于九泉之下。聶耳在他短暫的23年生命中,共創(chuàng)作了37首曲子,最著名的《義勇軍進行曲》成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》;張?zhí)焯撛?9年零10個月的生命中,創(chuàng)作了近300萬字的文學作品,最著名的是47萬字的長篇小說《鐵輪》。郭沫若親筆為張?zhí)焯撟珜懩怪俱懀骸拔髂隙?,聶耳天虛,金碧增輝,滇海不孤。義軍有曲,鐵輪有書,弦歌百代,永示壯圖?!?/uni-text>
來源/掌上春城 周健軍 孫吉祥
編輯/雷鳳嬌
責編/和眾學
新聞熱線/0888—5122344
?麗江市廣播電視臺
(發(fā)稿編輯:本臺報道)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