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龍的精神文化之美
彭加明
《三國演義》的“青梅煮酒論英雄”中,曹操說,龍能大能小,能升能隱。大則興云吐霧,小則隱介藏形;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,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(nèi)。方今春深,龍乘時變化,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。龍之為物,可比世之英雄。
曹操的“龍之為物,可比世間英雄”道出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“龍崇拜”的群體意識,也激發(fā)著“人中之龍”的英雄們崇尚自強(qiáng)不息、追求建功立業(yè)的精神文化之美。
“龍”最初可能指的是天文。聞一多先生研究認(rèn)為,《周易》中“潛龍勿用”“見龍在田”“飛龍在天”“亢龍有悔”“群龍無首”皆指東宮蒼龍之星象。古人把28星宿分為4個區(qū)域,分別以蒼龍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命名。而對儒家來說,更為推崇的是“龍德”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《二三子問》,開頭就是弟子問于孔子:“《易》屢稱龍,龍之德如何?”孔子給出“龍大矣”“龍賓于帝”的回答,并用大篇幅論述了“龍德”的哲學(xué)含義??梢姡褒垺辈⒎呛唵蔚奶摂M生物,而是中華精神文化的標(biāo)志。除了生物學(xué)上的恐龍、暴龍,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的燭龍、應(yīng)龍,中國人心目中的“龍”往往是神圣的、美好的、祥瑞的。
黑龍?zhí)豆珗@。
從紅山到二里頭、三星堆,“龍”始終是熱門的出土文物。從紅山文化的玉玦形龍、玉豬龍,到仰韶文化的龍虎蚌塑,再到良渚文化中的玉鐲和玉龍,“龍”的形象一直在演變、重構(gòu),“地下的龍”與“紙上的龍”同時記載了這個演化過程。《易·系辭下》記載,“龍蛇之勢,以存身也?!薄渡胶=?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載,“女媧,古神女而帝者,人面蛇身,一日中七十變,其腹化為此神?!睎|漢王充的《論衡·講瑞》說,“龍或時是蛇,蛇或時似龍?!敝劣凇端焉裼洝贰段饔斡洝贰斗馍裱萘x》《聊齋志異》《柳毅傳》《太平廣記》等小說中的“龍”可謂形象各異、神通不一。直到宋朝的“龍畫”成熟,北宋畫龍名家董羽在其《畫龍輯議》中提出:“頭似牛,嘴似驢,眼似蝦,腳似鹿,耳似象,鱗似魚,須似人,腹似蛇,足似鳳,是名為九似也。”這才統(tǒng)一了世人對“以上飛于天,晦隔層云;下潛于淵,深入無底。人不可得而見也”的“龍”的形象認(rèn)識。
炎黃子孫是“龍的傳人”,“龍”是中華民族的“圖騰”,所以,歷代都不乏對“龍”進(jìn)行贊美、謳歌之辭。詩詞歌賦以“龍”寄興的可謂數(shù)不勝數(shù):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“龍旂陽陽,和鈴央央”、屈原《九歌》中的“乘龍兮轔轔,高駝兮沖天”、曹植《洛神賦》中的“翩若驚鴻,婉若游龍”、王勃《滕王閣序》中的“物華天寶,龍光射牛斗之墟”、劉禹錫《陋室銘》中的“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、李白《蜀道難》中的“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(biāo),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”、毛澤東《念奴嬌·昆侖》中的“橫空出世莽昆侖,閱盡人間春色。飛起玉龍三百萬,攪得周天寒徹”、毛澤東《七律·人民解放軍占領(lǐng)南京》中的“虎踞龍盤今勝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”等,讀起來每每令人蕩氣回腸。
除了與“龍”關(guān)系最密切的蛇、虎、鳳以外,“龍生九子”也是一個有趣而復(fù)雜的問題。長期謫居云南的明代才子楊慎在《升庵文集》中記載的9子分別是:一曰赑屃,形似龜,好負(fù)重,今石碑上龜趺是也。二曰螭吻,形似獸,性好望,今屋上獸頭是也。三曰蒲牢,形似龍而小,性好叫吼,今鐘上紐是。四曰狴犴,形似虎,有威力,故立于獄門。五曰饕餮,好飲食,故立于鼎蓋。六曰蚣蝮,性好水,故立于橋柱。七曰睚眥,性好殺,故立于刀環(huán)。八曰金猊,性好煙火,故立于香爐。九曰椒圖,形似螺蚌,性好閉,故立于門鋪首。又有金吾,形似美人,首尾似魚,有兩翼,其性靈,通靈不寐,故用警廵。老君山九十九龍?zhí)丁?/span>
說它有趣,是這里的“九子”其實有10個。還因為,明孝宗一時心血來潮,問李東陽“龍生九子”是哪9種神獸?李東陽答不上來,召集一幫文士在故紙堆里翻了好久也并不確知。而且,這說法里還不包含民間版本中的貔貅、麒麟、囚牛等內(nèi)容。麗江是鐘靈毓秀之地,玉龍山飛躍在天,虎跳峽潛躍于淵。元《一統(tǒng)志》記:“神外龍雪山,條岡百里,巋巋千峰,上插云霄,下臨麗水?!泵鳌跺居钔ㄖ尽份d,麗江雪山“插云漢,山巔積雪,經(jīng)年不化”。因宛若玉色,飛龍凌空,故稱“玉龍雪山”,名震天下。論水則有黑龍?zhí)丁執(zhí)?、龍女湖、龍泉等,處處皆有水龍之吟??h、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、村有玉龍縣、龍蟠鄉(xiāng)、石龍壩鎮(zhèn)、玉龍村、龍泉村、金龍村、龍通村、龍井村、龍興村、龍頭村、龍應(yīng)村、迴龍村等,風(fēng)景區(qū)有九十九龍?zhí)?,還有數(shù)不清的各地龍?zhí)丁蛴杏颀垬?、金龍橋、青龍橋、鎖龍橋,河道有龍開口等,可謂應(yīng)有盡有。有水的地方就有“龍”,也就有“龍王廟”“神龍祠”。至于酒店、客棧、商鋪、超市,以“龍”名之者不勝枚舉。日常生活中,麗江的“龍文化”非?;钴S:居處講究“左青龍、右白虎”,過新年“搶頭水”免不了祭“龍王爺”,正月十五“鬧花燈”中龍燈閃耀,品茗飲酒的“龍虎斗”味濃勁足,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”時理個發(fā)后滿面春風(fēng),端午節(jié)放河燈時“龍舟”先行,過生日吃一碗“龍須面”神氣十足,呼朋喚友踏春郊游相聚在“龍王廟”如坐春風(fēng),春季嘗“龍爪菜”甘之如飴。作為“昔日王謝堂前燕”的龍形或飾有龍紋的種種器物也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黑龍?zhí)豆珗@的得月樓上有4只螭吻翩然欲飛,束河古鎮(zhèn)的青龍橋上有2只蚣蝮凌空俯瞰,精神氣度傲立于世。即便是在偏遠(yuǎn)鄉(xiāng)村,也常見“龍生九子”的各類造像,或立于房頂,或立于橋柱,或立于器物,或把玩于指間,可見“龍”之不可或缺。同時,對“龍”的鐘愛也寄托了麗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。(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)
編輯/王君霞
責(zé)編/和眾學(xué)
終審/和麗星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
(發(fā)稿編輯:王君霞)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(zé)任。